百草园 医书大全 中药学 网站导航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2015-02-01 21:11:49

  重镇安神药,用于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等症。本类药物有镇静安神的功效,能镇定浮阳,但不能消除导致浮阳的其它因素,因此,在应用时应考虑配伍适当的药物。

  朱砂

  【药用】本品为三方晶系天然的辰砂矿石。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有小毒。入心经。

  【功效】重镇安神,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神志不安,心悸怔忡,失眠,惊痫等症

  朱砂能镇定心神,适用于各种神志不安的病症。如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可配合清心安神的黄连、磁石等药同用;如高热神昏,可配清热、开窍的牛黄、麝香等同用;如痰热惊痫,可配豁痰定惊的天竺黄、胆南星等同用;如血虚心悸、失眠,可配养血安神的丹参、地黄、当归、柏子仁等同用。由此可见,朱砂随不同配伍能用于实热血虚等病症,无不取其重镇安神的作用。

  2.用于疮毒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

  朱砂外用具有解毒功能,与雄黄、山慈菇、麝香、千金子等配伍,外涂治疮毒肿痛;与冰片、硼砂、玄明粉等吹喉,治疗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

  【处方用名】朱砂、朱砂、丹砂、辰砂、飞朱砂(研末,水飞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每次吞服一分至三分,多入丸散剂。或拌其它药物,入汤剂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朱砂原名丹砂,始载于《本经》。前人因受方土炼丹的影响,故在记述本品时,往往夸大它的功效,甚至有迷信的色彩。根据临床实践,朱砂有安神及解毒两种功效,内服主要用以镇心安神,外用则取其解毒。

  2.凡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惊痫、癫狂等症候,往往用朱砂以重镇安神。如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著名成方中均有朱砂,都是取它镇心安神的功效。

  3.本品不可过量服用或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不可火煅,因见火后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方剂举例】朱砂安神丸《兰室秘藏》:朱砂、黄连、甘草、生地黄、当归。治心血虚,惊悸怔忡,失眠。

  磁石

  【药用】本品为等轴晶系天然的磁铁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寒。入肝、肾经。

  【功效】重镇安神,纳气平喘,益肾潜阳。

  【临床应用】1.用于神志不安,心悸征忡,失眠,惊痫等症

  磁石重镇安神,且有益肾平肝的功能,常与朱砂配合应用,以治各种心神不安的病症。

  2.用于肾虚气喘。

  磁石有益肾镇纳的功,故适用于肾虚不能纳气引起的虚喘病症,可以配合熟地、五味子等药同用。

  3.用于头晕目眩,眼目昏糊,耳鸣耳聋等症。

  磁石有平肝潜阳之功,故对肝肾阴虚、浮阳上越引起的头晖目眩等症,可配合龙骨、牡蛎等药同用;如果肾虚目视不明,磁石又能养肾明目,可配朱砂、六曲等同用;对于肾虚引起的耳鸣、耳聋等症,由于磁石有养肾之功,故为临床所常用,常与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灵磁石、活磁石(生用,以有吸铁能力者为佳)、呆磁石(生用,失去吸铁能力者,功力较差)、煅磁石(将磁石放烈火中煅烧,趁热放醋中淬之,质地松脆,便于研末制丸散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先煎。

  【按语】1.磁石功能重镇安神、潜阳纳气,主要用于肾虚肝旺的症候。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耳不聪,且不能摄纳肺气而致喘逆。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肝阳上越而致眼目昏眩;肝火上亢又往往上扰心火而玫心神不安。前人说它能“坠炎上之火以定志,引肺脏之气以入肾”,无非是说明它有镇降潜纳的功效。

  2.磁石与朱砂相比较,重镇安神之功虽不如朱砂,但它能潜阳纳气,却是朱砂所没有的。

  【方剂举例】磁朱丸《千金方》:磁石、辰砂、六曲。治眼目昏暗。

  龙骨(附:龙齿)

  【药用】本品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包括象、犀牛、马、骆驼、羚羊等)骨胳的化石。

  【性味与归经】甘、涩,平。入心、肝、肾经。

  【功效】重镇安神,平降肝阳,收敛固涩。

  【临床应用】1.用于神志不安,失眠,惊痫,癫狂等症

  龙骨功能重镇安神,为临床所常用,用治神志不安,失眠、惊痫等症,常与酸枣仁、茯苓、远志等同用。

  2.用于虚阳上越、头晕目眩等症。

  龙骨又适用于肝阴不足、虚阳上越所引起的头目昏花等症,可配牡蛎、白芍等同用,有平肝益阴、潜敛浮阳的功效。

  3.用于遗精,崩漏,虚汗,泄泻,带下等症。

  龙骨有收涩之功,应用比较广泛,可治疗多种体虚滑脱的病症。如用治崩漏、带下,常与牡蛎、乌贼骨等配合应用;如用于表虚自汗,又可配黄蓍、白芍等同用;如属大汗亡阳,又能与附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本品外用,又可敛疮生肌。

  【处方用名】生龙骨、花龙骨(生用,主要用以安神、平肝)、龙骨(用,用以收涩)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生用者须先煎。

  【附药】龙齿: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犀牛、三趾马等的牙齿骨骼化石。性味涩凉。功能镇惊安神。适用于惊痫、心悸等症。用量与用法与龙骨相同。

  【按语】1.龙骨与朱砂、磁石虽都有重镇安神的功效,但龙骨重镇安神之功不如朱砂、磁石,收敛固涩却是它的特长。故在临床上常与牡蛎配伍,用以收涩固脱、潜敛浮阳。

  2.龙骨与龙齿相比,也各有特点,龙齿善能镇惊安神,而固下涩精之功不足;龙骨的作用正与它相反。

  【方剂举例】金镇固精丸(录自《医方集解》):龙骨、牡蛎、沙苑子、芡实、莲须、莲肉。治遗精滑泄。

  牡蛎

  【药用】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及同属动物的贝壳。

  【性味与归经】咸、涩,微寒。入肝、胆、肾经。

  【功效】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神志不安,心悸怔忡,失眠等症。

  牡蛎能重镇安神,临床用于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龙骨等配合应用。

  2.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以及肝风内动、惊痫、四肢抽搐等症。

  牡蛎有养阴潜阳作用,故适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症,往往配伍珍珠母、钩藤等同用;对邪热伤阴、虚风内动,又可配伍龟板、鳖甲等同用,有养阴息风的功效。

  3.用于遗精,崩漏,虚汗,泄泻,带下等症。

  牡蛎又具有良好的收涩作用,对体虚滑脱之症,常与龙骨配伍应用。

  4.用于瘰疡,瘿瘤等症

  牡蛎软坚化痰以消散结核,故常与玄参、贝母、夏枯草等配合,治疗瘰疡、瘿瘤等症。

  5.用于胃痛泛酸

  牡蛎制酸以除痛,为近时所常用,适用于胃痛泛酸的病症。

  【处方用名】生牡蛎(生用,用以安神、平肝)、牡蛎(用,用以收涩、软坚、制酸)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生用宜先煎。

  【按语】牡蛎与龙骨的功用相近,用生重镇平肝,用收敛固涩,故在临床上龙、牡两药,往往同用。但龙骨重镇安神,功胜牡蛎;而牡蛎又能软坚散结,则是它的特点。

  【方剂举例】清带汤《衷中参西录》:牡蛎、龙骨、山药、乌贼骨、茜草。治赤白带下。

  琥珀

  【药用】本品为古代松树、枫树等渗出的树脂,埋于地层下,经久而成的化石样物质。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肝、膀胱经。

  【功效】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

  【临床应用】1.用于惊风,癫痫,惊悸,失眠等症。

  本品有镇惊安神的功效,治疗惊风、癫痫,可与朱砂、全蝎、麦冬等配合应用;治疗惊悸不安、失眠等症,可与夜交藤、酸枣仁、合欢花、朱砂、茯苓等配伍应用。

  2.用于小便癃闭、血淋等症。

  本品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活血化瘀,故适用于小便癃闭、血淋等症,可与车前子、木通等药配合应用。

  3.用于气滞血瘀、月经不通等症。

  本品具有活血通经、化瘀破症之功,对经闭不通、症瘕疼痛等症,可与三棱、没药、玄胡索、大黄等药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血珀、琥珀、琥珀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分至五分,研粉,冲服。不入煎剂。

  【方剂举例】琥珀抱龙丸《活幼心书》:琥珀、天竺黄、雄黄、朱砂、金箔、人参、檀香、茯苓、甘草、枳实、山药、胆南星。治小儿急惊体质虚弱者。

  珍珠(附:珍珠母)

  【药用】本品为软件动物真珠贝科及蚌科多种贝所分泌的真珠质包围异物并日益增大而成的圆粒状物。

  【性味与归经】甘、咸,寒。入肝、心经。

  【功效】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惊悸,癫痫,惊风等症。

  本品能清心经之热而有镇心安神之功,故对惊悸、癫痫、惊风等症,常与龙骨、牡蛎、朱砂、天竺黄、胆南星等药配合应用。

  2.用于目赤翳障,咽喉肿痛等症。

  珍珠又能清肝火而养肝阴,故内服可用于肝虚有热的目赤翳障;但现在临床上多作外用,以本品配合琥珀、石决明、冰片等药,研细末点眼,以消翳障。本品又能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溃烂,可配合牛黄、青黛、冰片、象牙屑等药,研末吹喉。

  3.用于溃疡疮面久愈合。

  本品有较好的收敛生肌作用,对溃疡久不愈合,可单用珍珠粉外敷患处,也可配炉甘石、龙骨、赤石脂、血竭、象皮等同用。

  【处方用名】真珠、珍珠、濂珠(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分至三分,研末吞服。不入煎剂。外用适量。

  【附药】珍珠母:为真珠贝及蚌科多种贝的贝壳。性味咸甘寒。功能平肝潜阳,明目,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眩晕耳鸣,目翳,惊痫,失眠等症。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先煎。

  【方剂举例】真珍散《证治准绳》:真珠、青葙子、黄芩、人参、甘菊花、石决明、芎藭、甘草。治眼生翳膜,赤涩疼痛。

上一章
目录
第一章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集与贮藏
第二节 中草药的炮制
第二章 中草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五味
第二节 归经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三章 中草药的应用
第一节 配伍
第二节 用量
第三节 服用法
第四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第三节 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具有解表功效的其它药物
第五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六节 清虚热药
第七节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八节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第六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第二节 润下药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第四节 泻下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五节 其它具有泻下功效的药物
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第二节 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药物
第八章 化湿药
第一节 化湿药
第二节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第九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祛风湿药
第二节 祛风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十章 理气药
第一节 理气药
第二节 理气药应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活血祛瘀药
第一节 活血祛瘀药
第二节 活血祛瘀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药物
第十二章 止血药
第一节 止血药
第二节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止血的药物
第十三章 消食药
第一节 消食药
第二节 消食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消食功效的药物
第十四章 驱虫药
第一节 驱虫药
第二节 驱虫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驱虫功效的药物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四节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项
第五节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
第十六章 祛寒药
第一节 祛寒药
第二节 祛寒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药物
第十七章 开窍药
第一节 开窍药
第二节 开窍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开窍功效的药物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 平肝息风药
第二节 平肝息风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 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第三节 安神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其它具有安神功效的药物
第二十章 补虚药
第一节 补气药
第二节 助阳药
第三节 养血药
第四节 滋阴药
第五节 补虚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六节 其它具有补虚药功效的药物
第二十一章 收敛药
第一节 收敛药
第二节 其它具有收涩安神的药物
第二十二章 其它药
第一节 其他药
[附]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