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医书大全 脾胃论 网站导航

调中益气汤

2015-05-21 21:18:00

  黄芪(一钱) 人参(去芦头,有嗽者去之) 甘草 苍术(以上各五分) 柴胡(一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上气,从阴引阳也)橘皮(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 升麻(以上各二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件锉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宿食消尽服之。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腹在旦是也。

  如时头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真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无此证则去之。

  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三分;如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时暂从权而祛湿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阴已病,其脉亦络于心中,故显湿热相合而烦乱;如胃气不和,加汤洗半夏五分,生姜三片;有嗽,加生姜,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如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所作也;如兼躁热,加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二分;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如夏月,须加白芍药三分;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

  如恶热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药五分,生黄芩二分。

  如恶寒腹中痛,加中桂三分,去黄芩,谓之桂枝芍药汤,亦于芍药汤中加之同煎;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大寒之药也。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少许制之。

  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内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急有音,不得卧,加吴茱萸五分或一钱五分,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

  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也,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热汤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饮食压之,使不令胃中留停,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时上见寒热,病四时也,又或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热大寒之处益其病,当临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难治矣。

  《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云∶视前痛者,常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后治他病。

上一章
目录
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脾胃胜衰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肺之脾胃虚论
升阳益胃汤
君臣佐使法
分经随病制方
通气防风汤
羌活胜湿汤
用药宜禁论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
卷中
气运衰旺图说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补中益气汤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黄芪人参汤
除风湿羌活汤
调中益气汤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清暑益气汤
随时加减用药法
肠下血论
凉血地黄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三焦元气衰旺
卷下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忽肥忽瘦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寿夭论
五脏之气交变论
阴阳升降论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清神益气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升阳散火汤
安胃汤
清胃散
清阳汤
胃风汤(一)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调卫汤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清燥汤
助阳和血补气汤
升阳汤
升阳除湿汤
益胃汤
生姜和中汤
强胃汤
温胃汤
和中丸(一)
藿香安胃散
异功散
饮食伤脾论
五苓散
论饮酒过伤
葛花解酲汤
枳术丸
橘皮枳术丸
半夏枳术丸
木香干姜枳术丸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和中丸(二)
交泰丸
三棱消积丸
备急丸
神保丸
雄黄圣饼子
蠲饮枳实丸
感应丸
神应丸
白术安胃散
圣饼子
当归和血散
诃梨勒丸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胃风汤(二)
三黄丸
白术散
加减平胃散
散滞气汤
通幽汤
润肠丸
导气除燥汤
丁香茱萸汤
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脾胃将理法
摄养
远欲
省言箴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