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医书大全 诸病源候论 网站导航

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2014-11-01 19:44:48

  一、养小儿候

  经说∶年六岁以上为小儿,十八以上为少年,二十以上为壮年,五十以上为老年也。其六岁已还者,经所不载,是以乳下婴儿病难治者,皆无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逮乎晋宋,推诸苏家,传袭有验,流于人间。

  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皆当以故絮着衣,莫用新绵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又当薄衣,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冬月但当着两薄襦,一复裳耳,非不忍见其寒,适当佳耳。爱而暖之,适所以害之也。又当消息,无令汗出,汗出则致虚损,便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慎之。

  其饮乳食哺,不能无痰癖,常当节适乳哺。若微不进乳,仍当将护之。凡不能进乳哺,则宜下之,如此则终不致寒热也。

  又,小儿始生,生气尚盛,无有虚劳,微恶则须下之,所损不足言。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其冬月下之,难将护,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月下之后,腹中常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将护之,数日间。又节哺之,当令多少有常剂。

  儿稍大,食哺亦当稍增。若减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调也。盒饭微将药,勿复哺之,但当乳之,甚者十许日,轻者五六日,自当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饮乳者,此是有癖,为疾重,要当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则致寒热,或吐而发痫,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则难治。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百病速除矣。

  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病痫。

  儿皆须着帽、项衣,取燥,菊花为枕枕之。儿母乳儿,三时摸儿项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两风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两边各二壮,与风池凡为十壮。一岁儿七壮,儿大者,以意节度,增壮数可至三十壮,唯风池特令多,七岁以上可百壮。小儿常须慎护风池,谚云∶戒养小儿,慎护风池。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边,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针灸,亦不用辄吐下,所以然者,针灸伤经络,吐下动腑脏故也。但当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脐中膏涂之。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洗,常以新水洗。

  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因喜成痫。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江东地温无此疾。古方既传有逆针灸之法,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于小儿。是以田舍小儿,任自然,皆得无横夭。

  又云∶春夏决定不得下小儿。所以尔者,小儿腑脏之气软弱,易虚易实,下则下焦必益虚,上焦生热,热则增痰,痰则成病。自非当病,不可下也。

  二、变蒸候

  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髋亦冷,上唇头白泡起,如死鱼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远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 ,无所苦也。变蒸之时,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无所苦。蒸毕,自明了矣。

  先变五日,后蒸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边多人。变蒸或早或晚,根据时如法者少也。

  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日数,必是为蒸,服黑散发汗;热不止者,服紫双丸,小瘥便止,勿复服之。其变蒸之时,遇寒加之,则寒热交争,腹痛夭矫,啼不止者,熨之则愈。

  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髋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为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

  其变日数,从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变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复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毕也。

  三、温壮候

  小儿温壮者,由腑脏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搏于胃气。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

  候小儿大便,其粪黄而臭,此腹内有伏热,宜将服龙胆汤;若粪白而酢臭,则挟宿寒不消,当服紫双丸。轻者少服药,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药,令微利。皆当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和调。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则伤其胃气,令腹满。再、三利尚可,过此则伤小儿矣。

  四、壮热候

  小儿壮热者,是小儿血气盛,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热。大体与温壮相似,而有小异。或挟伏热,或挟宿寒。其挟伏热者,大便黄而臭;挟宿寒者,粪白而有酸气。

  此二者,腑脏不调,冷热之气俱乘肠胃。蕴积染渐而发,温温然热不甚盛,是温壮也;

  其壮热者,是血气盛,熏发于外,其发无渐,壮热甚,以此为异。若壮热不歇,则变为惊,极重者,亦变痫也。

  五、惊候

  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者掣缩变成痫。

  又小儿变蒸,亦微惊,所以然者,亦由热气所为。但须微发惊,以长血脉,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耳。

  六、欲发痫候

  夫小儿未发痫欲发之候,或温壮连滞,或摇头弄舌,或睡里惊掣,数啮齿,如此是欲发

  七、痫候

  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诸方说痫,名证不同,大体其发之源,皆因三种。三种者,风痫、惊痫、食痫是也。风痫者,因衣浓汗出,而风入为之;惊痫者,因惊怖大啼乃发;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成。然小儿气血微弱,易为伤动,因此三种,变作诸痫。

  凡诸痫正发,手足掣缩,慎勿捉持之,捉则令曲突不随也。

  八、发痫瘥后身体头面悉肿满候

  凡痫发之状,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头项反折,或屈指如数,皆由以儿当风取凉,乳哺失节之所为也。其痫瘥后而肿满者,是风痫。风痫,因小儿浓衣汗出,因风取凉而得之。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掣缩是也。其痫虽瘥,气血尚虚,而热未尽,在皮肤与气相搏,致令气不宣泄,故停并成肿也。

  九、发痫瘥后六七岁不能语候

  凡痫发之状,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摇,或手足螈 ,或脊背强直,或头项反折,皆由以儿当风取凉,乳哺失节之所为也。而痫发瘥后不能语者,是风痫。风痫,因儿衣浓汗出,以儿乘风取凉太过,为风所伤得之。其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发螈 是也。

  心之声为言,开窍于口,其痫发虽止,风冷之气犹滞心之络脉,使心气不和,其声不发,故

  十、惊痫候

  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发作成痫也。初觉儿欲惊,急持抱之,惊自止。故养小儿常慎惊,勿闻大声。每持抱之间,常当安徐,勿令怖。又雷鸣时常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

  惊痫当按图灸之,摩膏,不可大下。何者?惊痫心气不定,下之内虚,则甚难治。凡诸痫正发,手足掣缩,慎不可捉持之,捉之则令曲突不随也。

  十一、风痫候

  风痫者,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或衣浓汗出,腠理开,风因而入。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掣缩是也。当与 心汤。

  又病先身热,螈 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病先身冷,不惊 ,不啼唤,乃成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内在五脏,外在骨髓,极者难治。

  病发时,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

  诊其心脉满大,痫 筋挛;肝脉小急,亦痫 筋挛。尺寸脉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直,不得俯仰。小儿风痫,三部脉紧急,其痫可治。小儿脉多似雀斗,要以三部脉为主,若紧者,必风痫。

  凡诸痫发,手足掣缩,慎勿捉持之,捉则令曲突不随也。

  十二、发痫瘥后更发候

  痫发之状,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摇,或手足螈 ,或背脊强直,或头项反折,或屈指如数,皆由当风取凉,乳哺失节之所为。其瘥之后而更发者,是余势未尽,小儿血气软弱,或因乳食不节,或风冷不调,或更惊动,因而重发。如此者,多成常疹。凡诸痫正发,手足掣缩,慎勿捉持之,捉则令曲突不随也。

  十三、伤寒候

  伤寒者,冬时严寒,而人触冒之,寒气入腠理,搏于血气,则发寒热,头痛体疼,谓之伤寒。又春时应暖而反寒,此非其时有其气,伤人即发病,谓之时行伤寒者。小儿不能触冒寒气,而病伤寒者,多由大人解脱之时久,故令寒气伤之,是以小儿亦病之。

  诊其脉来,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其脉来洪者易治,细微者难治也。

  十四、伤寒解肌发汗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寒从外搏于血气,腠理闭密,冷气在内,不得外泄,蕴积生热,故头痛、壮热、体疼。所以须解其肌肤,令腠理开,津液为汗,发泄其气,则热歇。

  凡伤寒,无问长幼男女,于春夏宜发汗。又脉浮大宜发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十五、伤寒挟实壮热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人本脏气实者,则寒气与实气相搏,而壮热者,谓之挟实。实者有二种,有冷有热,其热实,粪黄而臭;其冷实,食不消,粪白而酸气,比候知之。其内虽有冷热之殊,外皮肤皆壮热也。

  十六、伤寒兼惊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兼惊者,是热乘心,心主血脉,小儿血气软弱,心神易动,为热所乘,故发惊。惊不止,则变惊痫也。

  十七、伤寒大小便不通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大小便不通,是寒搏于气而生热,热流入大小肠,故涩结不通。凡大小便不通,则内热不歇,或干呕,或言语。而气还逆上,则心腹胀满也。

  十八、伤寒腹满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腹满者,是热入腹,传于脏,脏气结聚,故令腹满。若挟毒者,则腹满、心烦、

  十九、伤寒咽喉痛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壮热。其咽喉痛者,是心胸热盛,气上冲于咽喉,故令痛。若挟毒,则喉痛结肿,水浆不入,毒还入心,烦闷者死。

  二十、伤寒嗽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气,伤寒邪气先客皮肤,随气入肺,故令嗽。

  重者,有脓血也。

  二十一、伤寒后嗽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壮热、体疼也。瘥后而犹嗽者,是邪气犹停在肺未尽也。寒之伤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气,寒搏肺气,入五脏六腑,故表里俱热。热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犹未尽,邪随气入肺,与肺气相搏,故伤寒后犹病嗽也。

  二十二、伤寒汗出候

  伤寒者,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壮热也。而汗出者,阳虚受邪,邪搏于气,故发热;阴气又虚,邪又乘于阴,阴阳俱虚,不能制其津液,所以伤寒而汗出也。

  二十三、伤寒余热往来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使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余热往来者,是邪气与正气交争。正气胜,则邪气却散,故寒热俱歇;若邪气未尽者,时干于正气,正气为邪气所干,则壅痞还热,故余热往来不已也。

  二十四、伤寒已得下后热不除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不得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也。若四五日后,热归入里,则宜下之。得利后,热犹不除者,余热未尽故。其状∶肉常温温而热也。

  二十五、伤寒呕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呕者,是胃气虚,热乘虚入胃,胃得热则气逆,故呕也。

  二十六、伤寒热渴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渴者,是热入脏,脏得热则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二十七、伤寒口内生疮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口生疮,热毒瓦斯在脏,上冲胸膈,气发于口,故生疮也。

  二十八、伤寒鼻衄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得宣泄,蕴积毒瓦斯,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鼻衄,是热搏于气,而乘于血也。肺候身之皮毛,其气开窍于鼻。蕴寒先客皮肤,搏于气而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而妄行,发从鼻出者,名鼻衄也。

  凡候热病而应衄者,其人壮热,频发汗,汗不出,或未及发汗,而鼻燥喘息,鼻气鸣即衄。凡衄,小儿止一升数合,则热因之得歇;若一升二升者,死。

  二十九、伤寒后下利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毒瓦斯,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热歇后而利者,是热从表入里故也。表热虽得解,而里热犹停肠胃,与水谷相并,肠胃虚则泄利。其状,利色黄。若壮热不止,则变为血利。若重遇冷,则冷热相加,则变赤白泻利也。

上一章
目录
卷之一
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卷之三
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六
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卷之十
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卷之十一
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香港脚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十四
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淋病诸候(凡八论)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卷之十八
湿病诸候(凡三论)
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卷之十九
积聚病诸候(凡六论)
瘕病诸候(凡十八论)
卷之二十
疝病诸候(凡十一论)
痰饮病诸候(凡十六论)
癖病诸候(凡十一论)
痞噎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二十一
脾胃病诸候(凡五论)
呕哕病诸候(凡六论)
宿食不消病诸候(凡四论)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卷之二十三
中恶病诸候(凡十四论)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卷之二十五
蛊毒病诸候(上凡九论)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毛发病诸候(凡十三论)
面体病诸候(凡五论)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耳病诸候(凡九论)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咽喉心胸病诸候(凡十一论)
四肢病诸候(凡十四论)
卷之三十一
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疔疮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卷之三十二
痈疽病诸候上(凡一十六论)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卷之三十四
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痔病诸候(凡六论)
卷之三十五
疮病诸候(凡六十五论)
伤疮病诸候(凡四论)
卷之三十六
兽毒病诸候(凡四论)
蛇毒病诸候(凡五论)
杂毒病诸候(凡十四论)
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
腕伤病诸候(凡九论)
卷之三十七
妇人杂病诸候一(凡三十二论)
卷之三十八
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
卷之三十九
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
卷之四十
妇人杂病诸候四(凡五十论)
卷之四十一
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凡二十论)
卷之四十二
妇人妊娠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卷之四十三
妇人将产病诸候(凡三论)
妇人产后病诸候上(凡三十论)
卷之四十四
妇人产后病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卷之四十五
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卷之四十六
小儿杂病诸候二(凡三十四论)
卷之四十七
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
卷之四十八
小儿杂病诸候四(凡四十六论)
卷之四十九
小儿杂病诸候五(凡五十论)
卷之五十
小儿杂病诸候六(凡五十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