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医书大全 中药学 网站导航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2015-02-01 20:22:11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

  本节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

  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黄连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或同属植物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内蕴、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黄疸,以及肠胃湿热留恋、呕吐、泻痢、痔疮等症。

  黄连清热燥湿的作用很强,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症。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以止呕,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热病高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心火亢盛、失眠、心烦、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黄连为泻火解毒要药,对热病高热、心火亢盛,有良好疗效,常配合山栀、连翘等同用;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丹皮等药同用。

  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外用以黄连汁点眼,可治火盛目赤;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处方用名】川连、川雅莲、细川连、小川连(生用,清热泻火)、炒川连(炒用,减低寒性)、姜川连(姜汁拌炒,用于止呕)、酒炒川连(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三至五分,每日服二至三次。

  【按语】1.黄连性寒,味甚苦,功能泻心火、解热毒,为治痢止呕的要药。

  2.本品配以黄芩、山栀等,则泻火而解热毒;配以大黄、黄芩,则泻火而止吐衄,且可治目赤口疮;配木香,则清热止痢而除腹痛;配竹茹,则清胃热而止呕吐;配吴茱萸,则和肝胃而治胃痛泛酸;配天花粉、知母、生地,则清胃火而治消渴;配朱砂,则泻心火而安神。

  【方剂举例】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山栀。治疮毒。

  香连丸《和剂局方》:黄连、木香。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治吞吐酸水。

  黄芩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

  黄芩清热燥湿作用颇强,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黄芩能清实热,泻肺火。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朮、竹茹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黄芩、淡黄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热泻火)、炒黄芩(炒用,减弱寒性,用于安胎)、酒炒黄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湿热)、黄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黄芩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本品配以柴胡,则清透解热;配桑白皮,则泻肺火;配黄连,则清热泻火而燥湿;配白芍,则清热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则清热补脾而安胎。

  【方剂举例】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湿温身热。

  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大黄、连翘、山栀、苦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热喘嗽,里实便秘。

  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黄柏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黄蘗或黄皮数除去外皮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泻痢、湿热黄疸,以及小便淋沥涩痛、赤白带下,阴部肿痛、足膝肿痛、萎软无力等症。

  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治泻痢合黄芩、黄连;疗黄疸合栀子、茵陈;如配苍朮、牛膝,可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无力、配合知母、生地、竹叶、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合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

  2.用于热毒疮疡,湿疹等症。

  黄柏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颇好,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

  3.用于阴虚发热,或梦遗滑精等症。

  黄柏除清实热外,尚能清虚热以疗潮热骨蒸,泻肾火以疗梦遗滑精,常合知母、地黄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柏、川黄柏(生用,泻实火)、盐水炒黄柏(盐水炒,清虚热,泻肾火)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黄柏、黄芩、黄连三药,都是苦寒的药品,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柏泻肾火而退虚热,且能除下焦湿热;黄芩则以清肺热为专长,又能安胎;黄连泻心火而除烦,善止呕逆。这是三药不同之点。因此,一般所谓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的说法,就是根据黄芩清肺火、黄连止呕逆、黄柏泻肾火的特点而来的。但是,现在临床上作为清热解毒药应用时,芩、连、柏三药都是通用的,没有上述这样严格的区分。

  【方剂举例】栀子柏皮汤《伤寒论》:黄柏、栀子、甘草。治伤寒身黄发热。

  易黄散《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车前子、芡实、白果。治下焦湿热,白浊带下。

  滋肾丸《兰室秘藏》:黄柏、知母、肉桂。治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胡黄连

  【药用】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与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退骨蒸。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下痢及痔疮等症。

  本品有类似黄连除湿热和解毒的功效,故对于湿热下痢及湿热痔疮等症均可应用。

  2.用于阴虚发热,潮热骨蒸,小儿疳热等症。

  本品与知母、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等配伍,可治阴虚发热,午后潮热;与黄连、芦荟等同用,可治小儿疳热等症。

  【处方用名】胡黄连(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胡黄连丸《博济方》:胡黄连、丁香、蜜陀僧、肉豆蔻、槟榔、朴硝、诃子、麝香、绿豆末。治疳疾泻痢。

  龙胆草

  【药用】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龙胆草或其变种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定惊。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黄疸、白带、阴囊肿痛等症。

  龙胆草善除下焦湿热,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同用;治下部湿热可配苦参、黄柏同用。

  2.用于头痛、目赤、胸胁刺痛,以及小儿惊痫抽搐等症。

  龙胆草为泻肝胆实火的要药,对肝火上炎的症候,多配合栀子、黄芩等应用;小儿惊风、手足抽搐由肝经热盛所致者,可用龙胆草以泻实火,配钩藤、牛黄以息风定惊,火退风息,惊搐自止。

  【处方用名】龙胆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龙胆草善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配以柴胡、山栀、黄芩,则清肝泻火;配木通、车前子、泽泻,则清利湿热;配黄连、牛黄、钩藤,则泻火定惊;配茵陈、郁金、黄柏,则利湿退黄。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治肝胆实火上逆、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及肝胆湿热下注、小便淋浊、下疳溃烂、囊痈便毒、阴痒阴肿等症。

  秦皮

  【药用】本品为木犀科植物大叶梣(苦枥白蜡树)的干皮或枝皮。

  【性味与归经】苦、涩,寒。入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等症。

  本品既有清化湿热的作用,又有收涩止痢的功效,对湿热下痢、里急后重,常配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同用。

  2.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

  本品兼有清肝泄热的作用,故可用于目赤肿痛等症,可与黄连、竹叶等配伍同用;也可用以煎汁洗眼。

  【处方用名】秦皮、北秦皮(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秦皮与黄连皆有治热痢、消目赤肿痛的功效,但黄连苦寒清热之力较大,且能泻心火,止呕除烦,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秦皮则性涩收敛,可用于湿热带下。

  【方剂举例】秦皮散《证治准绳》:秦皮、滑石、黄连。治风毒赤眼、痛痒涩泪,昏暗羞明。

  苦参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小肠、大肠、胃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下痢,黄疸,赤白带下,阴部瘙痒等症。

  苦参清化湿热,并能导湿热渗于下窍,故适用于上述诸症,常与黄柏、龙胆草等合用。

  2.用于周身风痒,疥疮顽癣,麻风等症。

  苦参祛风而化湿,且能杀虫,用于周身风痒,疥疮顽癣,常合赤芍、地黄、白藓皮等同用;用于麻风,常与大风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痢尿,可用于湿热内蕴、小便不利之症。

  【处方用名】苦参、苦参片(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苦参清热治痢的功效,与黄连相近;除下焦湿热,也与黄柏、龙胆草等相似。但它又能祛风、杀虫而止痒,可用治皮肤湿疹、瘙痒等症,这是苦参的特长。

  【方剂举例】治痢散《医学心悟》:苦参、葛根、赤芍、山渣、陈皮、麦芽、陈松罗茶。治痢疾。

  苦参散《证治准绳》:苦参、丹参、蛇床子。治一切疥及风瘙痒,瘙之成疮。

  白藓皮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白藓的根或根皮。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疮毒、遍身脓窠、黄水淋漓,以及皮肤瘙痒、疮癣疥癞、阴部肿痛等症。

  白藓皮为祛风、除湿热的药品,并可渗湿热于下窍,适用于疮癣湿痒等症,常配合苦参、地肤子等药同用,既可内服,亦可煎汤外洗。

  【处方用名】白藓皮、白鲜皮(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四物消风饮(验方):生地、当归、川芎、赤芍药、白藓皮、荆芥、防风、柴胡、独活、薄荷、蝉衣、红枣。治游风丹毒。

上一章
目录
第一章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集与贮藏
第二节 中草药的炮制
第二章 中草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五味
第二节 归经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三章 中草药的应用
第一节 配伍
第二节 用量
第三节 服用法
第四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第三节 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具有解表功效的其它药物
第五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六节 清虚热药
第七节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八节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第六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第二节 润下药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第四节 泻下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五节 其它具有泻下功效的药物
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第二节 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药物
第八章 化湿药
第一节 化湿药
第二节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第九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祛风湿药
第二节 祛风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十章 理气药
第一节 理气药
第二节 理气药应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活血祛瘀药
第一节 活血祛瘀药
第二节 活血祛瘀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药物
第十二章 止血药
第一节 止血药
第二节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止血的药物
第十三章 消食药
第一节 消食药
第二节 消食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消食功效的药物
第十四章 驱虫药
第一节 驱虫药
第二节 驱虫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驱虫功效的药物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四节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项
第五节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
第十六章 祛寒药
第一节 祛寒药
第二节 祛寒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药物
第十七章 开窍药
第一节 开窍药
第二节 开窍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开窍功效的药物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 平肝息风药
第二节 平肝息风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 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第三节 安神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其它具有安神功效的药物
第二十章 补虚药
第一节 补气药
第二节 助阳药
第三节 养血药
第四节 滋阴药
第五节 补虚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六节 其它具有补虚药功效的药物
第二十一章 收敛药
第一节 收敛药
第二节 其它具有收涩安神的药物
第二十二章 其它药
第一节 其他药
[附]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